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DIY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以一般市售的NAS成品來看,通常在台幣萬元以下的產品效能都只能算一般(這點會隨著硬體進步而提升),要同時應付多一些的運算可能就會捉襟見肘。

如果要達到效能有一定水準的NAS的話,那價格肯定是水漲船高,隨便破台幣二萬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真的要論效能還是比不過PC等級的配備。

那麼市場上的NAS為何還是賣的這麼好呢? 當然是有它的好處,才會有這麼多的用戶購買。

一.、省電,NAS目前而言幾乎都是採用ARM架構的CPU居多,整台主機不含硬碟可能耗電不到20W而已,相對的PC光開機耗電量可能就要50W ~ 60W,以節能省碳和省錢為前提之下,這的確是不得不注意的重點之一。

二、 軟體優勢,一個好的NAS絕對不光是硬體強就會賣的好,相對的軟體也要能夠端的上檯面才夠看。 NAS原廠所提供的系統、應用軟體、周邊硬體整合、硬體相容性提升、智慧型裝置的結合,這些都是靠開發人員的努力才能享有的成果。而DIY的NAS軟體全都得靠自己,必須要有相當的程度才能打造接近市售的NAS一般的軟體環境。

三、體積,這點應該就很明顯了,一般的NAS結構幾乎都是主機板+外殼+風扇而已,小小的主機板上面就已經包含CPU+RAM+Storage Controller,電源的部分都是外接變壓器,使得內部的空間大為提高。 PC要找到類似的產品雖也不難,但售價和效能不太成正比。

四、維護,NAS有問題找原廠就對了,不管是軟體、硬體、相容性,甚至是你覺得外觀不好看或是散熱有待加強之類的鳥問題都可以和原廠反應,好的廠商會認真的分析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改善。 反觀,DIY除了硬體故障可以找原廠維修之外,剩下的都是要自己搞定,軟體有問題? 效能低落? 這些阿里不答的麻煩事情請找道行高深的朋友或是Google。


看起來似乎DIY NAS好像弊多於利? 倒也不,DIY的精神就是一切自己來,如果想要獲得比一般NAS更好的效能,更多的擴充性,軟體隨你裝,不必被侷限於原廠的規定,甚至是...............老闆交代以省錢為最高原則的情況下,DIY NAS似乎是唯一選擇的崎嶇之路了。

如果是閒閒沒事做只想單純研究的話,那這條路非常適合你,不管是硬體的挑選或是軟體的安裝、測試都是會花費大量的時間。



由於硬體變化實在是太快,只能略說大概的挑選方式,但這是屬於個人喜好問題,沒有一定要按照規範走,DIY考量的點不外乎是省電、體積、擴充性、效能,能夠找到接近的配備是最好不過,不能的話也可以找舊的主機來玩玩,不過省電方面可能就談不上邊了。


軟體的部分先從OS開始,就以看過或用過的列上來分享,而這部分會不定時更新,畢竟軟體更新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1.FreeNAS
能見度超高,以FreeBSD為基礎再修改的OS,佔用的CPU資源非常低,安裝的空間也非常少。

2.NAS4Free
原本的FreeNAS開發者說沒時間維護,iXsystems聽到了便自告奮勇的接手,可能後來又有時間了吧,但原本的名字無法沿用,便用NAS4Free當成名字囉,特性同上。

3.Nexenta
Nexenta Community + Napp IT

4.Windows Home Server
微軟的軟體實力不用多說,軟硬體的相容性很少有廠商可與它為之匹敵。